稀奇,基因是艺术
by 关童
2021-10-09
发表于稀奇艺术微信公众号
梳理一篇稀奇艺术的短文,朋友读完说仿佛看了2000字的说明书,一下子戳到了我的神经,无关文笔,是一个反问,迄今对我影响最大的工作经历,怎样阅读她?
进入稀奇工作完全不在计划之内,原本是面试向京老师的助理,助理没成却被向老师推荐到了稀奇。我就这么从追逐一位偶像艺术家跨到了艺术家的公司。有个插曲,向老师招助理的要求之一是A型血,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条件,我记得当时自己的好奇心直接冒出头顶,心想艺术家真是够特别。
工作三天后交到我手上的产品目录是一份包含了8个系列不同颜色共45款雕塑产品的庞大Excel表格,此时公司成立尚未彻底满一年。我后来才知道稀奇的由来是从瞿老师在香港展览中神来之笔的天使霓虹开始,而霓虹初现就是14款的强大气场。天注定,不寻常、丰富、热烈是写进稀奇DNA里的编码,和大多数饥饿营销的商业行为彻底不同。A型血加14款天使构建了我对两位艺术家做一个品牌最原始的意识框架。“稀奇是艺术”以一种无比简单的逻辑生成在我的认知里,“X是向京Q是瞿广慈,他们是艺术家,稀奇就是艺术”,这个逻辑被完善,伴随着我和稀奇本身的成长,真正合理化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
飞天使者香港展
稀奇产品部和艺术家工作室共用东风艺术区空间的日子,极痛并极快乐。痛,实在太忙了,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河又特别多;快乐,直接泡在艺术家鲜活的气息里。办公室拐进展厅的通道遇到《保持沉默》,左边《这个世界会好吗?》、《白银时代》,一扭头发现《不损兽》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结束展览送回来了,周一例会盯着一米外的《鸟儿问答》跑了会儿神,瞿老师一阵风的边走边兴奋的比划“震红震红,我给你说啊……”。当时稀奇雕塑产品也在这里完成前期创作。创作,是艺术家直接参与的意思。向老师通常是透过原作视角做出另一种语言的新东西;瞿老师的产品相对与原作距离近一点,但仍然每件都从泥稿开始。雕塑产品进入工厂前的打样状态已然是一件作品,连颜色都是艺术家调配好小样提供给工厂。早期稀奇合作的工厂没有遇到过其他艺术家类似的模式,他们是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但无法理解艺术家话术,什么是梦做的连衣裙和花的香气带来的幸福感,懵圈;我们将《最天使》分为乾和坤,他们直接叫高凳子男女。瞿老师记录过一个故事:「在那些填满的日历里,我想起我正悠闲沐浴在米兰设计周的阳光里。电话那头为我加工产品的厂长对我说,他所有的员工都准备辞职不干了。我语无伦次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们的要求太高,所有的员工都要崩溃了。接着,我在电话这头米兰的阳光下咆哮着,却不知道自己在呐喊什么?其实对方也是一个挺有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被我蛊惑而单独成立一家小工厂,只为我们稀奇生产产品。我们日复一日的培训他们,他们日复一日的进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问我一个很文艺的问题,他说:“瞿老师,为什么我们做稀奇,那么美好的事情,我却没有感到快乐,只有感觉压力和痛苦”。我想都没想便说:“你看刘翔痛苦吧?因为,难的事情都是痛苦的”。说这话的时候,我振振有词却也一脸疲惫和困惑。」(摘自瞿广慈《气不过》)当年被稀奇锤炼过的工人面对今天的市场游刃有余。
继续说产品。除了影照原作的形态,更承载艺术家透过作品表达的时代气息、人和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反思、群体和个体在历史维度上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关乎情感、精神、美学语言和价值观的认同。很多客人并不了解艺术家,甚至从未看到过他们的作品,却被这些产品吸引,艺术跨越一切造就共鸣,妙得很。
《天使》手稿
《我看到了幸福》手稿
《我看到了幸福-鸢尾花》
《这个世界会好吗》铸铜手绘
《仙桃与蛋糕-绿》
《懂了》
《别担心》
《你留下的爱》
现在回溯觉得稀奇这事特酷,但当时艺术家、艺术圈、商业都在经历纠结的撕裂,各种声音都有。所幸最先走出来的是瞿广慈。瞿老师对稀奇的定位不是艺术衍生品公司,不是艺术家个人品牌,是一个公共艺术项目,艺术家邀请商业和大众实在参与其中。上帝造了很多盒子,分别装着艺术,文学、科学、哲学等等,瞿广慈打开了艺术盒子,这只盒子里有个分享码,一旦释放就会让里面的宝贝像礼花一样在整个天空被看见。稀奇点燃礼花,打破了艺术仅被美术馆和小部分人阅读的壁垒,向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展开翅膀。产品独一版号、艺术家签名、素人手绘白胚、艺术胶囊、快闪;古根海姆美术馆、伦敦V&A、巴黎M&O、设计上海、艺术北京、7家直营店、天猫、京东……开了挂。稀奇,与先前艺术高墙之外的大众对唱得尽情尽兴,商业不再是洪水猛兽。
终北国展览 稀奇展厅 2014
稀奇艺术 X M&O 2015
北京侨福芳草地 艺术治愈生活 2017
设计上海 2018
设计北京 2019
稀奇艺术 X M&O春季展 2019
初创那几年艰难和高光的时刻都太多了,产品出现好多意外,瞿老师拍桌子生气,但,从来没有丧气话。我只当是他大双子座天生的乐观,近两年我自己开始做一些事,才体会那种笃定的坚持何其不易。
2015年设计上海稀奇展位人山人海,见到瞿老师,他无比开心的说“你看现在有多少人喜欢稀奇”。在旁观的位置上,我终于有机会看到了趋向完整的稀奇拼图,最初带着个人崇拜感性建构的逻辑框架也有了血肉。艺术家与普罗大众在时间长河里关于ART和GIFTS 的对谈,进行时态,我们以各自的身份在不同时间点介入,阅读某一章节,当年我虽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正在与一件庞大作品对话,她仍然乐意分享。真诚、善意、美,艺术跨越一切的能力,持续奇妙。
收尾的时候想起,离开稀奇之后因为一直关注偶尔还会和朋友吐槽,哪款新品不好看,没必要涉足潮玩,巴拉巴拉的。某次大明忍不住质问我:“你到底理不理解瞿老师的梦想?就是你们这群墨守陈规的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样才是对的,瞿老师要是和你们想的一样,继续做逍遥自在的艺术家得了,何苦做稀奇”。的确,不断突破,与新的世界对话,才是艺术,才是稀奇。
艺术可以之于庙堂,之于典礼,之于圣殿,也可以置身市井,拥抱众生。让艺术与更广泛的公众和社会产生连接,是比创立一个艺术品牌对瞿广慈更有吸引力的事。艺术是人类创作给世间的礼物,而稀奇通过艺术,试图给人们的当代生活奉送一份稀奇的礼物。